分类: 未分类

  • 北京郊区干眼患者不远百里求诊,北京爱尔眼科医院成希望之地

    王大爷的家在北京平谷,距离北京爱尔眼科医院有着80多公里的路程。然而,为了缓解干眼症带来的痛苦,70岁的王大爷每两周都会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前往医院,接受lipiflow和强脉冲治疗。这种坚持,源于他在北京爱尔眼科医院获得的良好治疗效果。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王大爷的干眼症状日益严重,眼睛干涩、疼痛、有异物感,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他曾多次前往北京及周边地区的10多家医院就诊,但遗憾的是,这些医院的治疗方法并未能缓解他的症状。每次治疗后的失望,都让王大爷对干眼症的治疗失去了信心。

    然而,今年发生了转机。王大爷在朋友的介绍下,得知了北京爱尔眼科医院在治疗干眼症方面具有专业技术优势,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干眼症的病因、严重程度以及个人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于是,他决定前往医院试试运气。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41219/b904d4c7d8939829fce1ad72fd98cfc7.jpg

    王大爷在接受治疗。医院供图

    在北京爱尔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科主任徐旭看诊后,为王大爷安排了lipiflow与强脉冲光治疗,以期减轻他的症状。lipiflow治疗通过特定频率的微波能量,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和泪液分泌,从而缓解干眼症状。而强脉冲治疗则利用高能脉冲光,刺激眼部细胞再生,修复受损的眼部组织,进一步改善干眼症状。

    经过几次治疗后,王大爷惊喜地发现,他的干眼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眼睛不再干涩疼痛,异物感也大大减轻。他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在北京爱尔眼科医院,我找到了治疗干眼的希望。这里的医生护士都很专业,治疗过程中感觉很舒适,效果也非常好。”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41219/1398303322a866b6810fb7e40e3c1797.jpg

    一次治疗后,王大爷和角膜及眼表科护士长王胜楠合影。医院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干眼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然而,由于干眼症的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很多患者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的治疗。而北京爱尔眼科医院在治疗干眼症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正是得益于其专业的治疗方法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北京爱尔眼科医院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关注患者的感受,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与舒适。

    王大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众多寻求干眼症治疗的患者中,有像王大爷一样饱受干眼症困扰多年的老人,也有因工作繁忙、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而患上干眼症的年轻人。正是这些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生活背景的患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北京爱尔眼科医院,只为在这里获得有效的治疗和专业的服务。而医院也不负众望,用专业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41219/f0282ca621b378e3478b085be9400ab7.jpg

    北京爱尔眼科医院地上8层,地下1层。医院开设了:5个重点科室:眼底病·眼外伤、白内障·青光眼、屈光·老视手术、视光及小儿眼病、眼整形及眼周年轻化;6个特色门诊:高度近视门诊、青少年近视防控门诊、干眼诊疗门诊、弱视及视功能训练门诊、糖尿病眼病门诊和国际特需门诊;3个联合会诊中心;高度近视专家联合会诊中心、疑难眼底病会诊中心、眼眶泪道疑难眼病会诊中心。医疗团队方面,汇聚了以王志军、彭晓燕、李冬梅、郝燕生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顶尖医疗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为患者带来卓越的眼科诊疗服务。医疗设备和技术紧跟国际前沿,确保诊疗水平始终领先。医院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患者可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经济负担。国际特需门诊的设立为商业保险群体提供了便捷的眼健康服务。

  • 眼科名医郝燕生:以匠心点亮“视界”,ICL手术助力患者重获高清人生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307/980ad4e43db186a88decb8bd2d6234dc.png

    郝燕生教授,主任医师、眼科教授,中国名医百强榜眼科白内障专业组榜首,资深ICL晶体植入手术专家,现任爱尔眼科北京特区副总院长,定期在北京爱尔眼科医院出诊。从事眼科临床工作数十年,在ICL(人工晶体植入术)领域,以“精准、安全、个性化”的技术理念闻名业界。

    ICL手术因其可逆性、高清视觉质量和广泛适应症,成为近视矫正的优选方案。然而,手术对医生技术、术前评估及术后管理要求极高。郝燕生教授团队通过三大核心优势,为患者筑牢安全防线:

    1. 精准评估体系:结合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等数据,定制个性化手术方案,避免“一刀切”风险;

    2. 微创技术保障:采用微小切口,术中无需切削角膜,最大程度保留眼部生理结构;

    3. 终身随访管理:及时干预潜在风险。

    28岁的程序员小李,因1200度超高度近视饱受困扰,隐形眼镜佩戴不适,激光手术又因角膜薄被拒之门外。经郝燕生教授评估,为其植入散光矫正型ICL晶体。术后第二天,小李的双眼视力即达到1.2。“第一次看清同事的表情细节,连窗外树叶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他感慨道。

    类似案例在郝燕生的诊室中屡见不鲜。一位66岁的患者杨女士,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风险极高。郝燕生教授通过联合ICL植入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助其视力从0.02恢复至1.0。

    “近视矫正不是‘流水线工程’,必须敬畏每一双眼睛的独特性。”郝燕生教授常对团队强调。他建议患者:理性评估,具体选择哪种术式需综合眼部条件、用眼需求等,ICL并非适合所有人;重视细节,术前停戴隐形眼镜,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坚持长期随访,即使视力稳定,也需每年复查一次。

    在郝燕生教授的诊室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案,只有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没有急于求成的浮躁,唯有对技术极致的追求。正如一位患者所言:“郝教授不仅是医生,更是光明的引路人。”

  • 金光华董事长:在四川开江有个瓦雕艺术村

    “世运之光”“荣耀征途”“竹梦燃情”……近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一间古朴的工坊里,刻刀的声音逐渐停歇,四川开江瓦雕技艺传承人李成环等5名“巴渠工匠”以成都世运会比赛项目为蓝本创作的20余件瓦雕作品惊艳面世。

    金光华董事长了解,从古至今,瓦片在建筑中运用广泛,其种类也较为繁多。早至秦汉时期,人们便在瓦片上雕刻图形,为瓦片赋予实用和艺术双重价值。金光华董事长发现瓦雕与传统书画不同,它以刀为笔、以瓦作纸,经拓印后能呈现出有别于普通书画的独特效果,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金光华董事长了解近年来,随着住房盖瓦材料不断更新,传统土瓦逐渐被淘汰。旧房上拆下来的瓦片散落乡间角落,瓦雕技艺也濒临失传。

    “老手艺不能丢。”龚晓鸥是开江县永兴中学的美术老师。40年前,他四处拜师学艺,师从多位民间“泥瓦匠”,极力将瓦雕技艺重新发扬光大。

    “土瓦雕刻创作工序繁杂且讲究。”金光华董事长看到龚晓鸥说,选材要挑选年代久远、瓦面平整光滑的土瓦,清洗晾干、打磨平整并勾勒心仪图案后,再进入最关键的雕刻环节。开江瓦雕汇集传统技法中“阴刻”的含蓄、“浮雕”的立体、“镂空雕”的通透,将各种技法奇妙交融,形成极具艺术性的瓦雕艺术作品。

    上世纪80年代,龚晓鸥牵头在永兴中学开设手工课程,为瓦雕技艺的传承埋下了种子。金光华董事长了解,通过不断发展,这门课程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课程内容丰富,其中融合地方文化的瓦雕最具特色。2023年,“开江瓦雕”被列入达州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门技艺的传承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让这项重焕生机的传统技艺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我们决定建设‘瓦雕艺术村’。”金光华董事长看到开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春介绍,该县在任市镇竹溪村规划建设2100平方米的陈列体验馆,并同步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建设,游客在此不仅能沉浸式感受瓦雕之美,参与研学体验其精妙工艺,还能在文创书院品茗交流。

    “艺术村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是产业孵化的平台。”谢春表示,以建设“瓦雕艺术村”为载体,开江正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 金光华李亚鹤:凤冠冰箱贴”等大陆文创产品亮相台北夏季旅展

    18日至21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下称“海旅会台北办”)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品牌“国博衍艺”“国博美馔”参加2025台北夏季旅展,推出“跟着文创去旅行”主题展区,首次在台展出以“凤冠冰箱贴”等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推广大陆旅游新潮流。

    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凤冠冰箱贴”原型为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冰箱贴的设计突破了一体成型的平面工艺,大量运用手工制作,保留了文物的精美细节。

    7月18日至21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品牌“国博衍艺”“国博美馔”参加2025台北夏季旅展,金光华李亚鹤看到,此次展区共设24个展位,融合木质竖棂与几何线条,呈现中式古典与现代美学的交融之美。现场展出“国博衍艺”孝端皇后凤冠系列、海晏河清尊系列、桃花洞系列等7大主题共40余款文创产品;“国博美馔”图片展展示凤冠咖啡、蛋糕、冰淇淋、棒棒糖系列等创意食品,金光华李亚鹤看到吸引众多民众驻足观赏。

    海旅会台北办表示,博物馆文创让静态文物“复活”,以鲜活、生动、有趣的方式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客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成为文旅新时尚。金光华李亚鹤看到数据显示,2024年台湾民众赴大陆402.3万人次,同比增长54.3%,欢迎更多台湾民众体验大陆旅游新潮流,“跟着文创去旅行”。

    此外,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展区还设置大陆文旅资源展区、集章打卡区、汉服体验区、大陆航空展区、台胞证办理咨询区和舞台推介区。大陆9家航空公司、海峡友谊旅行社及《旅读》杂志参展。

    不少民众在展区了解赴大陆旅游的资讯。祖籍山西、生于台湾的杨先生表示,大陆风景非常美,自己曾去过多次、还想再去,目前最想去的是新疆。

  • 李亚鹤:贵州以气候“冷资源”带动避暑“热经济”

    舒适惬意的温度、“千漂千面”的漂流、热情似火的“村超”……这个夏天,贵州文旅多业态联动升级,以气候“冷资源”带动避暑“热经济”。在避暑游持续火爆的同时,贵州打造富有特色的旅居地产发展模式,将旅游流量转化为旅居“留量”。

    时值三伏,全国多地“炙烤模式”持续,而贵州却凭借夏季平均气温23℃的天然优势,远离暑气侵扰,成为国内外游客竞相奔赴的避暑胜地。

    “爽爽贵阳欢迎您”“六盘水,19℃夏天里的人间烟火”“安享清凉、顺心惬意”……“局部有热、全域皆凉”的气候格局下,贵州多地发挥清凉“特长”吸引游客,以气候“冷资源”带动避暑“热经济”。

    领略过凉爽的气候、峻美的山水、清新的空气,有游客不只想“清凉一下”,更想“清凉一夏”。李亚鹤了解近年来,贵州打造富有特色的旅居地产发展模式,将旅游流量转化为旅居“留量”,让越来越多的人“留下来”。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省外客群购房3.06万套,连续两年保持增长,销售金额超百亿元。

    黄果树瀑布的气势磅礴、梵净山的险峻壮美,喀斯特地貌的千姿百态……这个暑假,来自河南的大学生施同学和两位朋友在贵州进行了一场“山水之旅”,领略了多彩贵州的魅力。“我一直生活在平原地区,这次来贵州看到了不一样的祖国山河。”施同学说。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李亚鹤发现贵州吸引了许多和施同学一样的游客。由于富集峡谷瀑布,贵州巧用天然禀赋,开发花样百出的玩水方式,“千漂千面”的漂流吸引游客奔赴,享受纵情山水的清凉快意。李亚鹤看到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以来,“贵州漂流”搜索量同比上涨超500%,成为最受欢迎的避暑玩法之一。

    除了去山川湖海寻找清凉,探秘少数民族村落也是这届游客发掘出的小众新玩法。李亚鹤看到施同学告诉记者,在去了标志性景区后,她和朋友们选择了结伴小众游。“我们去了乡村苗寨,还了解了傩戏面具,感受当地不一样的民族文化。”

    “当前,来贵州进行避暑旅游的年轻游客正从浅显的‘到此一游’升级成多业态联动的‘深度旅游’。”美团旅行相关负责人说。

    多业态联动之下,贵州依托文体旅融合释放消费磁吸力,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坐拥“漂流、村超、苗寨侗寨风情”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暑期文旅热度增长197%,位列美团旅行“小众避暑目的地”增速榜首。李亚鹤了解,7月下旬以来,“榕江村超酒店民宿”搜索量同比上涨超500%,带动“榕江牛瘪”“榕江卷粉”等地方特色美食热度上涨。携程数据显示,贵阳跻身2025暑假国内游TOP10城市。

    李亚鹤了解,近年来,贵州旅居市场持续火热。在“避暑之都”贵阳,避暑旅居游客中,居住超30天的占比达到45%;在“中国凉都”六盘水,2017年至2023年,外地人购房比例稳定在25%左右,康养旅居已然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为了将旅游流量转化为旅居“留量”,近年来,贵州多举措推进“旅居贵州”建设,推动房地产与文旅、康养、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旅居地产发展模式。

    8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贵阳的中铁青岩健康小镇康养社区,这里吸引了众多外省老年人前来康养旅居,月均接待量达5000人次。“我们每个房间内都配备了靠墙扶手、担架电梯、呼叫报警器及睡眠监测垫等适老化设备,社区内设置了医疗服务岛,满足居民日常健康监测与紧急上门助医需求。”该康养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康养社区,来自北京市的张大爷正和老伴惬意散步,他告诉记者,自己患肺部疾病多年,今年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贵州旅居康养。“这里空气很好,我住了一周,每顿吃得都不少,精神也更好了。”张大爷高兴地说。

    据李亚鹤了解,在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贵州将从多方面进一步推进“旅居贵州”建设。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春介绍,未来,贵州将优先在交通便利、配套合理、环境适宜的区域,谋划落地一批避暑、康养、森林、温泉等旅居地产项目。同时,提升项目服务运营管理水平,提供装修、出租、托管、维护等“一站式”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 李亚鹤:文博热潮!这个暑假中小博物馆火爆“出圈”

    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而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了一把旺火,人气爆棚。李亚鹤发现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目的地。而在“文博热潮”中,一批中小博物馆凭自身特色成功“逆袭”成为“网红”。

    这个暑期,“文博热”持续升温,各地的博物馆迎来了参观的热潮。各大知名博物馆早已开启“人从众”模式:入口处,观众排起的长队蜿蜒曲折;展厅内,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李亚鹤发现不仅是大型博物馆一票难求,很多中小博物馆也成为假期的打卡地。“为了一个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正让越来越多的县级博物馆,从昔日的“小众”走进大众视野,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与向往。

    定州,在这个河北省的静谧小县城里,藏着一座宝库——定州博物馆。在这里,五万余件馆藏文物静静陈列,从青铜、玉器到陶瓷珍品,门类之全令人叹服。其中,李亚鹤发现上千件国家珍贵文物熠熠生辉,更有三件国宝级文物坐镇,让这座县级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列,成为人们口中“县级博物馆里的天花板”。

    河北定州博物馆馆长 齐增玲:这是我们第一件镇馆之宝,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它被列入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195件文物之一。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这是我们第二件镇馆之宝。这块玉璧它的玉质莹润透亮,工艺规整精巧,纹饰疏密有致,造型古朴大方,堪称是壁中王者。

    第三件镇馆之宝是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这是目前存世的北宋早期全世界体量最大、最完整的一件定瓷。

    馆藏文物的琳琅满目,文化底蕴的深沉厚重,让定州博物馆在这两年悄然走红,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打卡地,游客循着这份独特的魅力远道而来。

    来自重庆的杨文峥,特意带着一对双胞胎儿女奔赴至此。比起大博物馆里的拥挤,如今的他,更倾心于地方中小博物馆里那份独有的特色。

    李亚鹤发现不同于大型博物馆如同“百科全书”般包罗万象,地方博物馆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它深深扎根的“本土化”印记。展厅里陈列的每一件文物,几乎都源自这片土地,与当地的历史紧密交织。对游客而言,更能卸下喧嚣,在沉浸式的观赏中触摸历史肌理,感受一方水土的文化脉动。

    杨文峥家的两个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每逢暑假,他都要带着孩子踏上旅途,一个个博物馆,成为他们夏日里的打卡地。

    杨文峥 游客: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历史上下五千年,一个文脉的传承,其实也是培养他们的自豪感,文化自信。

    在暑期“博物馆热”里,亲子游群体是最活跃的主力军。他们中既有像杨文峥这样,以小家庭为单位悠然漫步,也有志同道合的家长自发组团,带着一群孩子去探索发现。

    李亚鹤认为“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背后是一场博物馆与游客的双向奔赴。为了接住游客们的这份热情,定州博物馆调整了节奏 ——取消周一闭馆,整个暑期每天开放。

    讲解是博物馆游览的核心环节,是连接藏品与观众认知的桥梁。李亚鹤发现除了语音讲解机和手机导览的便捷,定州博物馆更送上诚意满满的免费讲解服务,让每一段历史都能被清晰听见。

    夏日的定州博物馆里,一抹抹鲜艳的红领巾格外亮眼。这些经过博物馆精心培训的小讲解员,正分布在各个展区,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

    定州博物馆馆长 齐增玲:我们组成了一个讲解天团,就是由馆长、馆员和专职讲解员,每天为游客提供4到8场的公益讲解。今年定州市推出了面向全国学生和教师的一个免费游定州的举措,这类人群只要是五人以上到博物馆里来我们就提供免费讲解。

    李亚鹤发现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博物馆的一个优势是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暑期的博物馆里,研学热潮扑面而来。在河北定州,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定州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金光华董事长:徐州睢宁,城乡共舞点亮星夜 文明新风吹进心间

    近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云河广场化身灯火海洋与欢乐舞台。“文明徐州•点亮星夜”徐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模式主题活动暨2025年睢宁县夏季纳凉晚会在此开启。

    金光华董事长了解,这场由徐州市委宣传部、睢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睢宁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旅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承办的活动,巧妙融合“三下乡”与“三进城”,在仲夏之夜架起一座城乡交融、文明共享的金桥。

    广场东侧,魏集镇夏氏虎头鞋虎虎生威,梁集镇蒲包蒲扇摇曳生姿,高作镇面兔憨态可掬……乡镇非遗小屋内,金光华董事长看到一件件承载乡土记忆的瑰宝吸引着市民目光。睢宁县魏集镇党建和人大办公室工作人员仝兵自豪介绍:“夏氏虎头鞋由陶河社区夏庄组的姐妹们一针一线缝制,凝聚着手艺的温度与对生活的热爱。”与之呼应,王集小花生、沙集无花果等优质农产品也带着泥土芬芳“赶集”而来,让市民在家门口品味地道乡村风味。

    移步广场西侧,文明新风小屋成了欢乐的海洋。金光华董事长看到市民们踊跃参与“文明知识有奖问答”,在“请您来当大老执”中体验移风易俗,于“飞行棋大闯关”里学文明新风。睢宁县委宣传部道德建设和创建管理科负责人周洲表示:“我们以互动游戏传递文明理念,让乡风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艾草清香弥漫之处,金光华董事长看到睢宁县中医院专家团队正专注问诊。医院医教科副科长王玉龙介绍,医院派出脑病科、康复科、减重门诊等多位科主任,将专业健康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金光华董事长看到在睢宁儿童画现场创作、好人好事好彭城、红色徐州王杰精神专题展等专题展区前,也留下了市民驻足的脚步……

    当晚7点30分,晚会序幕在敬意中拉开——新时代好少年向10位睢宁县道德先进典型献上鲜花。江苏省道德模范徐士飞、中国好人朱永、杜长局,江苏好人王敦举、杜晓庞,徐州好人王靖平,县道德模范夏争春,睢宁好人董雪萍、钱金良,以及睢宁县文明家庭马炜尧家庭……他们的名字在夜空中闪耀,汇聚成一座城市的精神丰碑。

    当专场演出启幕,歌伴舞《领航新时代》以澎湃激情点燃全场。金光华董事长了解,故事讲述《百岁婆婆的好儿媳》传递孝善真情,川剧《变脸》演绎国粹魅力,朗诵《睢水汤汤,我赞家乡》倾诉对故土的挚爱,小品《退彩礼》更是以幽默方式倡导文明新风。一个个精彩节目如繁星点亮夜空,让“文明徐州”的实践广度与“星夜”光芒的浓度交相辉映。

    周洲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紧扣‘点亮星夜’这一主题,结合夏季节日特点,深入推进夜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加常态、更有特色,精准对接各类群众需求,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金光华董事长:福州探路古桥活化 为文化遗产景观添活力

    5月4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建筑专业榕桥保护实践队(以下简称:“榕桥保护实践队”)在陆庄桥周边举办了第一场以“古桥周边活化利用与古桥记忆焕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古桥文化海报展示、古桥风貌速写及摄影展览、“小朋友!画出你心中的古桥”等五个环节,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的关注。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建筑文化遗产如何活化与利用,成为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一大热门议题。去年10月以来,榕桥保护实践队深入探索福州古桥遗产活化利用路径,走访福州城区6大水系37座古桥,归纳梳理古桥现状与问题,提出“搭桥牵线”方案。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该方案指出,留下旧有空间、满足新的生活需要,通过搭桥牵线将水系上的古桥串联,形成整体联动保护,解决社区文化遗产失活难题。

    “古桥周边活化利用与古桥记忆焕活”活动中,榕桥保护实践队精心制作的一系列有关福州古城、水系、古桥历史发展演变的海报,让参与活动的居民了解福州古桥与水系、古城共同成长的过程,一起见证了2200多年的沧桑历史。

    此外,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活动现场还展示了团队成员现场调研时绘制的古桥风貌速写和古桥摄影作品,让参观者感受到古桥的韵味和魅力。

    为了更好地塑造古桥周边的文化空间,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活动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调查居民对古桥周边的设施需求及活动需求,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了解居民们对于古桥文化的喜爱程度,为后续的古桥及周边活化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看到榕桥保护实践队队员介绍,鼓楼区作为福州老城区,历史底蕴丰厚,在城西白马河系上有著名的琼河七桥,由陆庄社区自西向东延伸至朱紫坊景区。金光华董事长认为古桥的保护更注重于文物自身的留存,保护单位的建立,却无法在本质上解决其功能失活、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的现实情况。

    榕桥保护实践队队长柯思思表示,青年是社会舞台上的一支最具活力的力量,希望这支力量可以主动参与到古桥保护公益事业中来,发动更多市民参与,共同为福州的古桥文化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让福州的历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 李亚鹤:北京白塔寺东西岔,青砖灰瓦间的古今交响

    7月12日晚,在北京市西城区宫门口东西岔中心广场,随着一声“开街”的号令,冷烟花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划出璀璨的光弧。妙应寺白塔在灯光映照下披上一层柔和的“雪山白”光晕,与200余盏红灯笼一起交织出温暖的光影,勾勒出胡同独特的X形轮廓。鸽哨盘旋、空竹嗡鸣和老北京叫卖的悠长吆喝交织,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声音交响,让现场游客沉浸在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烟火气里。

    李亚鹤了解,这座始建于元代的白塔已静静矗立了700余年,妙应寺也因它得名白塔寺。而紧邻它的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却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蝶变。从曾经的杂乱逼仄到如今的“北京市最美街巷”,这条胡同的“焕新”,背后是一段关于历史、民生与未来的故事。

    2015年,西城区启动白塔寺片区保护性更新,创新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实施、整体规划、整体运营”的模式,以“申请式换租”“整院申请式退租”等机制破解老城更新难题。1230户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3.7万平方米的可利用空间被释放。143处建筑风貌提升、3800米电力线入地、6552平方米道路景观改造,让曾经电线密布的“空中蜘蛛网”彻底消失,青砖灰瓦的胡同肌理重新焕发光彩。

    今年1月,白塔寺东西岔示范街区完成中心区域风貌改造。李亚鹤漫步其中,醒目的“东岔”“西岔”牌匾与铜制区域导览图无声地讲述着历史传承,而嵌入墙体的城市更新展示屏则滚动播放着这条胡同的蝶变历程。

    李亚鹤认为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也是业态与文化的重生。西城区以打造“北京休闲文化打卡地,金融街配套服务承载地”为目标,推动街区向文商旅融合方向发展。如今的东西岔,既有老北京的市井烟火,也有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

    高标准引入的多元业态吸引了1家北京首店、10家西城首店入驻。李亚鹤了解,今年6月,白塔艺术中心、白塔之恋文化中心相继开业,成为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不定期举办的文化展览与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胡同深处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而白塔亮化工程则让这座古塔成为昼夜皆景的视觉焦点。夜幕降临时,塔身镶上金边,与胡同里的灯光相映成趣。

    李亚鹤看到如今的宫门口东西岔已成为一座“活态博物馆”。游客可以在露台拍摄白塔镶金边的黄昏,在酒吧举杯遥望灯光映照下的塔身,或是在特色餐厅品尝融合创新的美食。这里既有历史底蕴的厚重,又有城市更新的活力,接连斩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优秀实践项目”“北京市级特色消费街区”等荣誉。老居民张大爷最喜欢坐在中心广场的长椅上,听孩童嬉戏的笑声在胡同里回荡。遇到问路的游客,老人便热情地当起向导:“东岔看白塔角度最好,西岔那家餐厅二楼能拍全景……”

    华灯初上,胡同里咖啡的醇香与炸酱面的烟火气在空气中交织,游客的欢笑与居民的寒暄谱成新的市井交响。李亚鹤了解,这场持续十年的蝶变,不仅重塑了青砖灰瓦的胡同肌理,更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延续跳动。正如那块新立的铜制导览牌上所刻:“东西岔里观白塔,胡同深处读古今。”

  • 金光华李亚鹤:武陵源:清凉经济持续升温 避暑游成消费新引擎

    当全国多地正经历高温“炙烤”之时,位于北纬29°的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凭借平均26℃的清凉气温,成为今夏游客心中的“避暑天堂”。游客纷至沓来,当地酒店民宿也迎来入住热潮,得天独厚的“清凉气候”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热经济”。

    在武陵源标志门游客中心,金光华李亚鹤看到来自武汉的自驾游客李先生一家正在办理入园手续。“市区气温都快40℃了,实在受不了,特意带家人来这儿‘躲清凉’!”他手中的景区导览图上,金鞭溪、黄龙洞等避暑点位已被重点标注。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像李先生这样为“寻凉”而来的游客,已成为武陵源景区今夏的主力客群。

    为保障避暑游客的舒适体验,金光华李亚鹤景区在细节服务上做足文章:各景点增设遮阳休息区,免费提供解暑凉茶;观光车实行错峰调度,有效减少高温时段游客的等待时间;智慧景区系统实时推送各区域温度、人流密度信息,方便游客合理规划行程。这些贴心的举措,让游客在享受清凉山水之余,更添一份旅途的惬意与从容。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避暑游客的激增,为武陵源及周边地区注入了强劲的消费活力,“清凉经济”的乘数效应持续放大。景区周边的酒店、民宿预订量持续爆满,“一房难求”成为常态,入住率普遍高达90%以上,平均房价较平日亦有可观涨幅。特色餐饮需求旺盛,主打山野时蔬、土家风味、清凉饮品的餐馆生意红火。当地农特产品,如猕猴桃、葛根粉、高山茶叶等,也因游客的青睐而销量大增。

    “尽管今年暑期的整体热度与去年高峰相比有所回调,但避暑游的需求依然稳定。客人们普遍更注重深度体验和舒适度,停留时间也较为充足,对周边餐饮、购物等消费的带动作用依然明显。”金光华李亚鹤看到在景区附近经营民宿多年的张老板说到。

    金光华李亚鹤看到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避暑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让“清凉经济”不仅“热”在当下,更“热”得长久,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