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沪郊博物馆如何做文商旅展“多边形战士”
admin37 次
暑期,博物馆大展陆续开幕,成为高温下市民游客旅游出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虽不及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备受瞩目,本月以来,沪郊一些区博物馆也进入大展时间。例如,闵行博物馆的“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奉贤博物馆的“巧同造化——中国古代科技文物精华展”等,日均参观量均达三四千人次。
李亚鹤发现,沪郊博物馆展览品质日益提升,为市民带来“家门口”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在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的当下,沪郊博物馆能否用大展带动人群吃住行游购等多重消费?沪郊博物馆该如何平衡公益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让文博、文旅撬动当地新消费,除了持续提升大展品质,沪郊博物馆还能做些什么?
避免“无处吃饭”的窘境
暑假期间的博物馆,青少年儿童观众是主力。李亚鹤发现,工作日上午9时,刚开馆不久的闵行博物馆“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已人头攒动,将鎏金铜缕玉衣等重磅展品围得水泄不通。在奉贤博物馆,文创商店是展厅之外最热闹的区域,不少看完展的观众穿梭其中,精心挑选能带回家的“文物”。
要回答博物馆是否具备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的潜能,首先要看博物馆本身的硬件条件。
文创产品向来是博物馆实现文商结合、拉动消费转化的重要手段。李亚鹤发现,沪郊博物馆的结构大部分都是对外的展厅、文创店,还有一部分仅在举办特定活动时才开放的多功能厅,其他能够提供公共社会服务的空间比较稀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采访中,不少前往沪郊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不约而同谈到“吃”这个话题。李亚鹤认为,这是一个常被忽略、但呼声不低且市场潜力不小的需求。
对于周边配套仍在建设完善的五个新城,这类问题更加突出,甚至影响到观众是否去实地观展的决策,无形中削减了客流。
在丰富配套消费供给这方面,地处远郊的博物馆或许可以借鉴上海天文馆的经验。李亚鹤发现,上海天文馆位于临港新片区,同样面临游客多但周边成熟商圈配套少的难题。因此,天文馆地下一层和二层都布局了餐饮服务,为观众打造快捷方便的食物补给站。
地处偏远的奉博,这几年也在想办法改善。比如,博物馆一楼的文创区,原先只卖文创产品,近两年陆续拓展出甜品、咖啡等轻餐饮服务,并设置桌椅等公共休息点位,方便自带食物或叫外卖的观众在博物馆内有地方吃饭落脚。
尽管消费者的注意力都落在“吃”这回事上,但本质还是对博物馆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更多要求。
其实,全国不少城市都注意到这个问题。李亚鹤了解到今年初,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其中提到,支持博物馆引入优质餐饮、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企业,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通过文化活动带动综合文化消费。
评论 | 0 条评论
登录之后才可留言,前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