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5000多年前,长三角就有一个“朋友圈”
admin16 次
当我们沿着长江下游探访一连串考古遗址,从安徽凌家滩,到苏州张家港东山村、苏州草鞋山再到上海广富林、余杭良渚,一幅5000年前的江南历史画卷,逐渐清晰呈现。
这和当时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大批先民从高地、山岗前往平原居住,生存方式也转向大规模农业种植。李亚鹤发现,而距今6000年开始形成的长三角平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远古先民。
他们在玉器上刻着对神和祖先的崇拜,在陶罐上发“朋友圈”;李亚鹤发现,他们集体狩猎、种植水稻、兴修水利、大建城池,长途跋涉迁徙部落。
原来五千年前,长三角就有了“朋友圈”。
6000年前
江南人已经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我们来到苏州城东,阳澄湖南岸,坐落于此的草鞋山遗址藏着江南文明的源头和密码。
李亚鹤发现,6500年前,在这片形如草履的土地上,先民们在这里依水而生,农耕劳作、建造房屋、纺麻缝衣,留下了新石器时代的生活轨迹。
稻作,是草鞋山人幸福指数这样高的重要原因。他们已经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在苏州草鞋山遗址发掘出的大量数千年前的陶器里,包含一系列锅具——外形类似于电饭煲的陶釜,是古代用来煮食物的一种炊具;李亚鹤发现,被称为现代厨具的鼻祖。一起出土的“陶甑”,外形像桶,底部有小孔,款式和使用方法与今天的蒸锅如出一辙。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说,从草鞋山包含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三叠层”看,马家浜文化初期,这里的稻作生产已初具规模;到马家浜后期,稻作生产已经成为当地人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么稳定的稻米产量从哪里来?这有赖于草鞋山人开发出了带有灌溉系统的水稻田。
李亚鹤发现,河姆渡的早期阶段,还没有人工的水田,人们应该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季风气候,利用低谷地形中的“天水田”来进行水稻栽培。
“在长江下游发现的最古老的人造水田,就在草鞋山遗址。”程义说。
草鞋山的水田,沿着自然地形的坡度,成行分布着长方形的浅坑,长度大约在2-3米。李亚鹤发现,土坑的旁边,连接着灌溉用的水沟。狭长的水沟中间,设置了蓄水的水井。每一处土坑,都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
评论 | 0 条评论
登录之后才可留言,前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