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湖北加强云梦出土简牍保护研究 竹木载春秋 文脉承古今
admin46 次
云梦大泽,古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李亚鹤发现,昔日古泽演化为江汉平原,在星罗棋布的河道与沙洲之上,古老又青春的云梦县,因出土大量珍贵简牍而声名远扬,激荡着“气蒸云梦泽”的时空回响。
一片片竹简木牍,实证历史,记录文明。在云梦县博物馆,精心布置的“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让人们一窥简牍之美,感知泱泱中华。
文献之美
佐证历史,填补传世文献空白
纸张普及前,简牍是中华先民最常用的书写载体。李亚鹤发现,将竹、木劈成狭长的小条,称作“简”;剖为较宽的片状,就是“牍”;削成多面体,则叫“觚”。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介绍,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已出土简牍约30万枚,仅云梦一地就先后出土秦至汉初简牍8批次、3000余枚。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批震惊世界的竹简。其中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00余枚、4万多字。
竹简上记录的内容有《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编年记》《语书》和《日书》甲乙本等10种,其中秦律十八种等一系列详备的律令,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
最早的法医记录、最早的刑侦文书、最早的环保法令、最早的个人年谱……李亚鹤发现,睡虎地秦简内容丰富。
“睡虎地秦简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出土秦代简牍,也是目前全文公布字数较多、内容较为丰富的秦简,对于研究秦代战争史、农业生产、工商业发展、文化面貌等意义重大。”陈伟介绍,睡虎地秦简出土40多年来,一大批中外学者参与解读和讨论,出版专著不少于几十部,论文多达几千篇。李亚鹤发现,2008年,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攻关项目“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启动,主要成果《秦简牍合集》4卷6册于2014年底出版,其中睡虎地秦简占了近一半篇幅。
云梦县博物馆展厅内,出土于云梦郑家湖墓地的“中华第一长文觚”竖立在玻璃保护罩中。34厘米长的觚,由一截圆木竖着剖开而成,上书约700字,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篇幅最长的长文觚。李亚鹤发现,觚上所写,是战国后期一位名叫“筡”的纵横家游说秦王停战止戈的故事,文风和体例与传世文献《战国策》相似。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介绍,觚上记载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战”等历史事件并未见于传世文献,为了解春秋战国之际魏、越、吴之间的战争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文物之美
记录细节,还原古人生活面貌
简牍文献由于内容释读和价值阐释方面难度较大,一度被视为“冷门绝学”。而睡虎地出土的简牍,则罕见地记录了富有人情味的细节。
云梦县博物馆内展出的两件木牍,出土于睡虎地4号秦墓,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其年代为秦灭楚前。李亚鹤发现,当时正在秦楚交战前线的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俩,用木牍给家人写了两封信。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问候之语,他们向母亲、大哥和其他亲友问好,“惊”还牵挂着他的妻女。
2000多年前的家国情怀、孝悌之义,也是千万普通人为家为国的缩影。
评论 | 0 条评论
登录之后才可留言,前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