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思想启航,助力人才培养新篇章

学生是立校之本,人才培养乃教育教学重要部分。近年来,各高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工作来抓,本文探索实施“3+3+3”育人模式,以党建为引领,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强大动力。一、打造“三个平台”,筑牢思想牵引力(一)打造高质量党建学习平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应坚持以党建为平台,赋能学生思想建设,融入育人全过程。把党建学习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广实施党建知识学习效果“四看”检验法,着重考察其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四个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课外定期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为辅助线的“双管齐下”机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能动性,使党建引领作用成为践行学生自主管理的中坚力量。持续丰富拓展党建学习形式,开展好“党建+”专题讲座,坚持“入脑入心”原则,邀请党校专家学者,组织学生学习我国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学生兴趣与求知需求,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党建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做“四有”好青年;积极举办党建知识竞赛,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现代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建立党建学习考核机制,推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考试成绩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党建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和党员榜样的带头引领作用,使班委队伍和党支部成为涵养良好学风的重要载体。(二)打造社会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高校应坚持推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让学生“接地气”的重要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学生既读书又奋斗的职责和使命,促进服务意识养成与素质能力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宣传、义务家教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全面系统融入“线下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分析问题,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实践践行党的宗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深刻体会到党的宗旨的内涵和意义,将“对标先进”落在实处,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养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指导和强化管理,确保其推行质量和影响深度,成立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小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和方案,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实践、人人重行动”的良好局面。(三)打造校园文化平台,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全力拓宽知识走廊、校园活动等育人途径,引导学生在文化育人中锤炼品行,提升内涵。一是深化内外环境协同育人,聚力打造文化感知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景观,通过雕塑、壁画、花园等方式展示学校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文化自豪感。踊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技节等常规项目应结合专业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创办高质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优趋劣。 二是坚持党建元素融入,聚力打造红色文化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党建元素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党建宣传栏,展示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及先进典型,开展党建知识问答、红色歌曲演唱、红色经典诵读等党建主题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着力把党建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三是坚持转化思维,极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品德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二、聚焦“三个抓手”,提升工作组织力(一)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以党建为龙头,提高政治站位,成立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保证学生管理各项工作顺利持续开展。强化顶层设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匿名写信等形式,了解目前学校在学生管理与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奖励与处罚等方面。确保学生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完善制度运行机制。落实“三会宣传”,定期召开学生大会、教师会议、主题班会,形成“校进院、院进班、班进寝”的“点面结合+四级联动”的学生管理工作格局。严格执行和落实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坚持把学生素质能力建设作为学生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对违反制度的学生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同时,要建立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执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二)抓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格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成立“思政课研讨小组”,提高课程质量,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结合学习通、翻转课堂、超星等教学技术手段创新课程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此外,学校还应开展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各角度的思想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领导、教师、学生间的“三线贯通”机制,做好每学期学生思想动态调研,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随时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生如何应对心理压力、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坚持把心理健康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检验标准。(三)抓榜样示范,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高校在学生培养中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优秀学生典型,坚持以榜样的力量涵养学生品德。深入开展以“学习榜样展风采,青春奋进正当时”为主题的学习学生榜样系列活动,将其作为学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提升榜样教育的感染力、带动力。定期开展“学生榜样典型事迹”征集活动,通过“班级推选、全系参与”的方式征集学生榜样典型案例,并邀请优秀学生代表讲述个人 “拼搏奋进” 故事,以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身边人、身边事激励更多学生投身成长成才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丰富多彩的学生榜样选拔活动活动作为强化榜样教育的重要支撑,引领广大学生学习榜样精神,营造良好学风氛围。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学校还可以邀请校外榜样来校演讲或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三、弘扬“三个精神”,激发学生内驱力(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塑造心怀祖国的精神风貌,强化为国奋斗的行动自觉。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爱国电影等活动,了解爱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胸怀祖国、立志强国”的志向和抱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巧妙融入爱国元素,如课程教授内容结合国家发展,展现伟大收效成果,引导学生践行爱国精神。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推出爱国主题节目,对标先进典型,以爱国主义精神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学习传承老一辈爱国工作者的为人之道、治学精神和厚重品格,增强学生祖国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培养道德品质。学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摇篮,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学习”、“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等讲座,引领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学习”其内涵和意义;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主题班会、学习读本等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树立个人良好形象,“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尝试探索与之有关的教学方法,建设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的课堂文化,让课堂焕发活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刻进专业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高校秉持 “怀匠心,育匠才” 育人理念,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积极弘扬和传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卓越追求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今后岗位上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打造学校工匠文化,在教学楼各处悬挂大国工匠肖像、张贴名匠名言、宣扬工匠事迹,营造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邀请省市级技能大师、高技能人才、技术专家等为学生开展“何为匠心”主题讲座,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大国工匠》视频,引导学生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努力成为时代工匠人才。(唐侨)
【责任编辑:孙轲】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