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评论】将心比心才能凝聚人心

近日,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大会上主流央媒、宣传战线、互联网企业等领域大咖云集,聚焦分享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实践路径。不可置否,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迫切需要一批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唱响主旋律,以高质量新媒体作品创作推动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以主流思想引领多元舆论、以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老百姓的镜头多了、基层的声音响了”“惠民利好的政策宣传视频看得懂了、用得上了”……近年来,不论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还是线下宣讲“花式整活”,形式新颖、内容实在的作品在新媒体技术加持下出彩出圈、遍地开花,带给网民朋友以全新感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整体舆论宣传氛围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趋势,给人们以坚定的信念、创造的热情和奋进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正能量氛围。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如大浪淘沙,在涌动前行中总会有污浊和逆流。有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回“翻炒”;一些“反复咀嚼别人嚼过的馍”,让人食之无味、听之无感;有甚者“高山流水、曲高和寡”,讲官话、打官腔,自弹自唱、差评连连,“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新媒体作品的创作走近不了群众身边,少了“烟火气”,自然而然就走进不了百姓心间,凝聚不了人气。党的声音和主张,有没有为人民群众所知晓领会,主旋律有没有真正在人民群众中间唱响起来、传播开来,有没有真正运用好新媒体技术推动形成正能量和大流量,衡量的标准不是看剪辑了几个音视频、发布了几篇通讯稿、获得了几个阅读量和点赞数,而要看是否真正把解决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中,是否真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实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有大格局,与党同心同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时代以来,无数新闻工作者执笔当战士,全力以赴做好这件“大事”--或奔赴基层一线,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笔尖触角采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或坚守工作岗位,用镜头和旁白传递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或在边防哨所和万里海疆深情讲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感人故事;或活跃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在乱云飞渡中坚守主流价值观,在守正创新中勇担文化使命,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有大本领,与时代同向而行。全媒体时代,舆情瞬息万变、传播格局深刻变化,文化作品创作的比拼,是内容与技术的“双重角逐”,衡量的标准更有价值的考量。创作精品,没有金刚钻、缺少几把刷子、不掌握十八般武艺是难以堪当重任的。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特别是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规律,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同时,形势在变、视角在变、受众在变,但“扎根基层”不能变、拓展“新闻+”“传媒+”服务能力不能变,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在扎根基层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涵养高素质、全媒型、复合型的真本领。要有大情怀,与人民同频共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贴近者,贴心也。这要求我们,创作新媒体作品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捧着一颗赤诚的心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靠近群众、贴近群众,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感受实践的脉动、体悟生活的滋味、倾听群众的心声,说群众话、讲身边事,与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互动起来,在“乡言乡语”中打破“心墙”、连接“心桥”,建立起与受众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同频共振、引发共情、凝聚共识。全媒体时代,是媒体与平台的双向奔赴,也是创作者与受众群体的“心心相印”。在坚持内容为王、拥抱科技的基础上,不妨再进一步“以百姓心为心”,把鲜活故事写鲜活、把生动实践讲生动,在“将心比心”中为党和人民鼓与呼,打动人心、“声”入人心,从而凝聚人心、上下一心,迸发出激荡人心、凝心铸魂的强大力量。正如“活的种子”,唯有深深扎根于人民实践“土地”上,持续浇灌人民群众赋予的“雨露甘霖”,才能抽芽、成长、开花、结果,继而不断造福于民、利及长远。(姜碧华)(《阳光评论》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文明建设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责任编辑:吴佳潼】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